训诫的艺术〈2〉:父母不该说的话-铭润青少年课程

训诫的艺术〈2〉:父母不该说的话

发布时间: 2015-12-26 16:49      来源:拓展训练 http://www.tuozhanm.com        点击数:
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《三岁决定一生》中,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,记述了一堂感人的‘人生课’。 有一天,我决定为学生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:怎么擤鼻涕。我为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,后还指导他们如何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。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,尽可能轻轻地擤鼻涕。学生们聚精

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《三岁决定一生》中,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,记述了一堂感人的‘人生课’。

有一天,我决定为学生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:怎么擤鼻涕。我为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,ABC后还指导他们如何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。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,尽可能轻轻地擤鼻涕。学生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,没有一个发出笑声。但是,我刚结束示范,他们就热烈地鼓掌,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么长久热烈。这使我有点纳闷,我奁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小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,我也没想到这些孩童会那么热烈地鼓掌。

接着我明白了,我触及到他们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。儿童在擤鼻涕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,在这件事情上,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,所以对此十分敏感。他们听到叫嚷和辱骂的话语,强烈地刺伤了他们的感情。更伤害他们的是,为了不遗失手帕,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挂在衣服上。但是,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涕的方法。

当我这么做的时候,他们感到过去的羞辱受到补偿,而他们的掌声显示,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,并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一个新的地位。我逐渐认识到,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。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。

这天当我要离开学校时,这些学生叫到:“谢谢你,谢谢你上的这堂课!”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,后面跟着一支支静悄悄的队伍,直到ABC后我对他们说:“你们回去吧,踮着脚尖跑回去,不要撞到墙角。”他们转过身,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。

许多父母或许多还记得,自己小时因为不会擤鼻涕、不会洗脸、不会穿衣服、不会拿碗筷,受到多少父母的训诫和批评,且他们训诫的腔调如此千篇一律:“你怎么这么笨”、“你怎么这么没出息”、“你怎么不会动脑筋”当时父母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着强烈的尊严感,因而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我们的轻视,导致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。

很多时候,父母与其花费许多精力告诉孩子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大道理,不如亲自示范给孩子看。孩子一些小小的缺点,透过父母一个小小的示范行为,往往就可以矫正过来,而且还能维护孩子的自尊心。


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我说话!

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,孩子大一点以后,就不和他们说心里话,也不对他们陈述自己的看法,更不把在外面或学校里的见闻告诉他们了。出现这种情况,可能原因之一,就是在过去某些时候,父母在训诫孩子时,常常不等孩子申辩,就粗暴地打断他的话,例如:“你还嘴硬!”、“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爸妈讲话!”、“明知道自己错了,你还敢狡辩。”等等。时间一久,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便产生“反正自己不被理解、不被信任、不被尊重,干不听父母讲话,也不对父母说太多话,以免话多又招来一顿无端的训斥或责骂”的心态

事实上,研究示,孩子在与父母争辩的时候,往往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得ABC快的时候。这种情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有益,因为发生争辩时,孩子ABC来劲、ABC兴、ABC认真,思维非常集中;另一方面,这种情境也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,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自信心,提早锻炼孩子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。

因此,父母在训诫孩子时,应该树立一种观念,即允许孩子“为自己辩护”。这并非什么没面子、丧失权威的事,父母不需要因为允许孩子争辩,就担心孩子会不听话,不尊重自己,与自己为难。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,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,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好处,它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真正了解。

当然,允许孩子争辩的目的,不是容忍他们的胡搅蛮缠、随心所欲,而是培养他们基于事实和道理来表达意见的能力策略。如果孩子违反规则,父母自己应该加以制止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父母是规则的制订者,因此,在制订规则的时候,要从实际出发,合乎孩子的情况,遵循平等的原则。

提倡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辩,并不是容许每件事、任何时刻都让孩子提出辩解。父母应该控制整个情况,只有争辩的内容具有价值,或透过争辩能澄清相关事实和道理,才能给予他们辩解的机会,且辩解也需有范围和次数的限制。另外,争辩应在双方友好的气氛中进行,不能没完没了,不着边际。

总之,训诫孩子的目的是在向孩子说明道理。透过争辩把事情弄清楚,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去做。很多时候,父母与孩子的意见是有差异的,但透过争辩,便可以达成一致的共识。而且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辩还有另一个好处,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,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过争辩,孩子不仅能弄清事实真相,还能掌握事物的分寸,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

如果你下次再这么做…

在父母训诫孩子的过程中,一个ABC典型的现象就是父母“自取失败”。自取失败的结果,不仅不能达到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,而且会随时在家里制造混乱。父母自取失败的情形很多,包括威胁孩子、贿赂孩子、承诺孩子难以实现的诺言、讥讽孩子等等。

为什么父母会用这些方式来训诫孩子自取失败呢?以威胁孩子为例,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,大多数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,可是威胁孩子,就等于鼓励他重复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。例如,当孩子听到父母说:“如果你下次再这么做”的时候,他不会听到“如果”两字,只会听到“下一次再这么做”。有时候,他会把话里的意思诠释为:‘爸妈希望我再做一次,要不然他们会失望的。’

因此,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好,但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,它会百分之百地使父母不稿兴看见的事再出现一次。因为警告挑战了孩子的自主意识,如果孩子有自尊心,他定会再犯,以便向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。

五岁的小卓经过父母好几次警告以后,仍然继续向窗户扔皮球。ABC后,妈妈生气了,只好下达ABC后通牒:‘如果你再拿球向窗户扔一次,我就揍扁你,我说到做到。’过了一分钟,玻璃的破碎声告诉母亲,她的警告产生一个效果:皮球ABC后一次击中窗子。随后发生的事,可想而知。

相反地,下面这个例子却说明父母不需要威胁,也能控制孩子偶尔可能犯下的恶劣行径。七岁的佩佩用小气枪打妈妈的宠物狗弟弟。弟弟很小、很害怕,不会躲藏,只会汪汪叫,妈妈听见以后对佩佩说:“不准开枪打弟弟,去打枪靶。”接着,妈妈又听到一声枪响,于是妈妈走过来拿走气枪,并对佩佩说:“枪不是用来打小动物的。”

在这个例子中,佩佩的妈妈做了非常正确的事─保护弱小,同时以适当的行动来支持自己所说的话。佩佩在她自我意识毫无受损的情况下,从她的行为后果里学到一课。对她来说,妈妈所暗示的意思非常清楚,即不用玩具枪打枪靶,就会永远丧失玩玩具枪的权利。

因此,在这件事情上,佩佩的妈妈避免了遭遇到可悲的失败。她没有走上注定失败的路:“佩佩,不准这么做!除了弟弟,你没有其他东西可打吗?为什么不去打枪靶?如果你再做一次,就永远别想玩玩具枪!”如果听到妈妈说这些话的孩子不是很谦恭顺从,那么他们对这种告的反应就是,再重复做一偏父母禁止的事。


转载自:德威《学会跟孩子说话》@


(http://www.tuozhanm.com)

版权所有: 北京铭润拓展培训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tuozhan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集团总部地址: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4号街区力宝广场C座12层 全国服务热线:4000288501

备案号:京ICP备14001653号-14 _<a href='https://www.teamrater.com' target="_blank" >拓展训练</a>_<a href='http://www.dedecms.com/' rel=”nofollow”>Powered By DedeCMS</a>